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接受省委巡视组的巡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目标任务;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编制完成了《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行政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基础性工程取得新进展;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信息和对外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上看,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污染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环境监管压力较大。环境管理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环保部门服务科学发展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环保执法水平、执法能力和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实现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努力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全省主要水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总体较上年有所改善。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6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1.7%;Ⅲ类水质的占36.6%;Ⅳ类水质的占9.5%;Ⅴ类水质的占9.5%;劣Ⅴ类水质的占12.7%。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占39.7%。
16个湖泊(水库)开展富营养化状况监测,其中贫营养状态的湖库(水体)有2个、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有6个、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5个、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个。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状况及变化
与上年相比,九大高原湖泊中主要水质指标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大部分呈下降趋势。
滇池草海
滇池草海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Ⅳ类。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58.18,营养状态指数为77.9,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12个月均为劣Ⅴ类。湖泊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重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滇池草海水质仍为劣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总磷年均值由1.394mg/L下降为1.243mg/L。
滇池外海
滇池外海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Ⅲ类。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9.19,营养状态指数为66.4,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2个月为Ⅴ类,10个月为劣Ⅴ类。湖泊营养状态11个月为中度富营养,1个月为重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滇池外海水质仍为劣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总氮年均值由3.01mg/L下降为2.44mg/L。
阳宗海
阳宗海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Ⅱ类。水质类别1~5月为Ⅲ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从6月份开始由于砷污染事件的发生,水质下降,6~7月为Ⅴ类,8~12月为劣Ⅴ类,砷浓度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全年综合水质类别为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洱海
洱海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Ⅱ类。水质优(Ⅱ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综合污染指数为3.04,营养状态指数为39.2,处于中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8个月为Ⅱ类,4个月为Ⅲ类。湖泊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中营养。
与上年相比,洱海水质类别由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好转。
抚仙湖
抚仙湖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Ⅰ类。水质优(Ⅰ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综合污染指数为2.60,营养状态指数为18.8,处于贫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12个月均为Ⅰ类。湖泊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贫营养。
与上年相比,抚仙湖水质保持Ⅰ类,水质稳定。
星云湖
星云湖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Ⅲ类。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9.52,营养状态指数为58.7,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3个月为Ⅴ类,9个月为劣Ⅴ类。湖泊营养状态1个月为中营养,5个月为轻度富营养,6个月为中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星云湖水质仍为劣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总氮年均值由2.13mg/L下降为2.08mg/L。
杞麓湖
杞麓湖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Ⅲ类。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9.92,营养状态指数为58.3,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12个月均为劣Ⅴ类。湖泊营养状态,1个月为中营养,4个月为轻度富营养,7个月为中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杞麓湖水质仍为劣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总氮年均值由3.40mg/L下降为2.99mg/L。
程海
程海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Ⅲ类。水质良好(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综合污染指数为5.97。营养状态指数为34.9,处于中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3个月为Ⅱ类,8个月为Ⅲ类,1个月为Ⅳ类。湖泊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中营养。
与上年相比,程海水质保持Ⅲ类,水质稳定。
泸沽湖
泸沽湖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Ⅰ类。水质优(Ⅰ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综合污染指数为3.00。营养状态指数为11.4,处于贫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11个月为Ⅰ类,1个月为Ⅱ类。湖泊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贫营养。
与上年相比,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水质稳定。
异龙湖
异龙湖水环境功能要求为Ⅲ类。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7.46,营养状态指数为56.5,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类别1个月为Ⅳ类,4个月为Ⅴ类,7个月为劣Ⅴ类。湖泊营养状态1个月为中营养,9个月为轻度富营养,2个月为中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异龙湖水质仍为劣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总氮年均值由2.65mg/L下降为2.07mg/L。
其它湖泊水质状况
其它13个开展监测的湖泊中,浴仙湖、茈碧湖、海西海、北海为Ⅱ类;普者黑、西湖、青海、蜀都湖、碧塔海为Ⅲ类;个旧湖、长桥海为Ⅴ类;大屯海、南湖为劣Ⅴ类。
主要河流水质
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在77条主要河流的151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达到Ⅰ~Ⅱ类标准的断面占27.2%;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1.1%;水质已受轻度污染达到Ⅳ类标准的断面占14.6%;水质已受中度污染达到Ⅴ类标准的断面占4.6%;水质已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2.5%。
151个断面中,水环境功能达标的断面有98个,占64.9%,其中,Ⅰ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1个,占应达标断面的50.0%;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10个,占应达标断面的62.5%;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55个,占应达标断面的72.4%;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28个,占应达标断面的58.3%;Ⅴ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4个,占应达标断面的44.4%。
全省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生化需氧量、氨氮、镉和高锰酸盐指数。
污染严重的河流主要是新河、沘江、三家河、螳螂川和泸江。
与上年相比,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Ⅰ~Ⅱ类标准的增加28.13%,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减少2.1%,水质达到Ⅳ类标准的减少4.3%,水质达到Ⅴ类标准的增加16.7%,水质为劣Ⅴ类的减少20.9%。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增加7.7%。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22条主要河流39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25.6%;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28.2%;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2.8%;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占2.6%;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30.8%。
23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59.0%。其中,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4个,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10个,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5个,Ⅴ类功能达标的断面4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新河、螳螂川、柴河、秃尾河、宝象河。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9条主要河流29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13.8%;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10.3%;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7.2%;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占10.3%;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48.4%。
8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27.6%。其中Ⅰ类功能达标的断面1个,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3个,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4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砷、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泸江、北盘江、曲江、南盘江干流、南洞河。
红河水系
红河水系总体水质轻度污染。12条主要河流26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11.5%;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46.2%;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9.2%;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23.1%。
20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76.9%。其中,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1个,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11个,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8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铅、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三家河、藤条江、元江、星宿江、绿汁江。
澜沧江水系
澜沧江水系总体水质轻度污染。23条主要河流36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41.7%;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36.1%;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3.9%;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占2.8%;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5.5%。
28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77.8%。其中,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3个,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21个,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4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镉、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沘江、思茅河、波罗江、勐勐河、弥苴河。
怒江水系
怒江水系总体水质轻度污染。5条主要河流11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45.4%;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18.2%;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8.2%;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占18.2%。
9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81.8%。其中,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2个,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3个,Ⅳ功能达标的断面4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老窝河、南汀河、枯柯河、怒江干流、南马河。
伊洛瓦底江水系
伊洛瓦底江水系总体水质优。6条主要河流10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40.0%;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60.0%。
1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100.0%。其中,Ⅲ类功能达标断面7个,Ⅳ类功能达标断面3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综合污染程度列前5位的河流是瑞丽江、南畹河、芒市大河、大盈江、槟榔江。
地下水监测及水质状况
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下设七个监测站,分别是昆明站、大理站、楚雄站、玉溪站、开远站、曲靖站和景洪站。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监测区内地下水水质,按孔隙水、基岩水(裂隙水、岩溶水)两类地下水类型分别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分析项目包括常规项目、金属离子、汞、酚氰、洗涤剂等48项。
区域地下水水位
区域地下水水位总体上较上年有小幅度上升。其中,孔隙水弱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6.91﹪,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69.75﹪,弱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3.34﹪;基岩水强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0.00﹪,弱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4.29﹪,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63.64﹪,弱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2.07﹪。
区域地下水水质与污染
与上年相比,孔隙水较差级和极差级比例有所下降,优良级和良好级比例有所上升。其中,优良级占22.22﹪,良好级占29.17﹪,较好级占1.39﹪,较差级占40.28﹪,极差级占6.94﹪。主要污染指标有pH值、铁、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
与上年相比,基岩水水质状况变化不大,较好级比例略有下降,良好级比例略有上升。其中,优良级占23.53﹪,良好级占42.35﹪,较好级占4.71﹪,较差级占23.53﹪,极差级占5.88﹪。主要污染指标有pH值、铁、锰、氨氮、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总硬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
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
废水排放总量83,864.57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2995.53万吨,比上年下降6.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05万吨,比上年下降3.29%,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19万吨,比上年下降6.1%。氨氮排放量2.03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36万吨,比上年下降12.1%。工业废水中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为139.43吨,比上年下降31.0 %。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
11月6日至9日,环保部周生贤部长率领调研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赴我省考察调研阳宗海、滇池及洱海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在云南省大理州召开洱海保护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推广大理州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护洱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新思路。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九湖水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明确了“十一五”后期的重点任务和要求。5月22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确定了湖泊治理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10月24日召开了阳宗海水体砷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安排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阳宗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昆明市成立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建立了市级有关领导任河长的“河长制”,切实加强了滇池治理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2008年,九湖治理投资19.08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15亿元,其它八湖治理投资4.08亿元。截止2008年底,九湖治理累计投资113.02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77.32亿元。
九湖“十一五”目标责任书项目共207项,截止2008年底,已完成35项,在建110项,开展前期工作54项,未启动8项,项目开工率为70%。滇池“十一五”目标责任书项目65项,已完成8项,在建43项,开展前期工作14项,项目开工率为78.5%。
省政府成立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
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于2008年9月8日成立。督导组对33条入湖河道、7个污水处理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进行实地调研,三次召开省市滇池治理联席会议,加大了对滇池治理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并帮助解决滇池治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九湖流域环境监察
全省环境监察部门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5361人次,检查流域企业947 家次,重点检查企业44家(含21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其中国控企业26家、省控企业14家;责任书项目184个;新建项目679个;查处环境违法企业35家。加强了九湖流域各类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促进了九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重点流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
根据环保部要求,结合2007年全省出境河流调查的成果,组织对全省出境河流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云南省跨国界水体调查工作技术报告》并上报环保部。组织编制了《云南省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上报省政府。
工业废水治理
全省共建成废水治理设施2,032套,处理能力525.48万吨/日,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7.84亿元。实施废水治理项目99个,竣工项目88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7.01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7%。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相比,呈现好转趋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年均值均比上年下降,影响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
全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17个城市中,昆明、曲靖、保山、丽江、普洱、楚雄、大理、景洪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的比例均为100%,玉溪、六库、香格里拉为99.7%,蒙自、文山为99.18%,临沧为98.9%,潞西为87.5%,昭通为83.8%,个旧为89.1%。
与上年相比,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的城市增加了曲靖、保山、普洱、楚雄4个城市。
全省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3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1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
降水酸度
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19个主要城市中,昆明、安宁、玉溪、昭通、普洱、临沧、蒙自、个旧、楚雄9个城市出现酸雨。曲靖、宣威、保山、丽江、文山、开远、景洪、大理、潞西、六库10个城市未监测到酸雨。
出现酸雨的城市中,酸雨pH平均值在4.02~5.28之间,最低值出现在个旧。
酸雨频率
19个主要城市平均酸雨频率为28.3%,酸雨频率在1.2~66.4%之间,其中,酸雨频率为0的城市有10个,占52.7%;酸雨频率≤30%的有5个,占26.3%;酸雨频率在30~50%的有2个,占10.5%;酸雨频率在50~80%的有2个, 占10.5%。酸雨频率最高的是楚雄,酸雨频率为73.4%。
全省酸雨影响范围较上年有所减小,各主要城市降水酸度、酸雨频率基本稳定。
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8,316.08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二氧化硫排放量50.17万吨,比上年下降6.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1.99万吨,比上年下降5.7%。烟尘排放量20.52万吨,比上年下降2.3%,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5.19万吨,比上年下降0.3%。工业粉尘排放量12.15万吨,比上年下降11.8%。
大气污染治理
全省共建成废气治理设施5,267套,处理能力18,947.27万标立方米/时。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20.49亿元。实施废气治理项目279个,竣工项目261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632.51万标立方米/时。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986.42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2.5%,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53.02万吨,比上年增加了214.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9.42万吨,比上年下降了52.3%。
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防治
继续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认真开展固体废物进出口管理相关工作,组织进行了非经营性危险废物焚烧单位的专项检查,完成了全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工作,并及时发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
累计共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41份,其中2008年发放1份。对我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单位及申请开展危险废物经营的单位开展了培训和年检。共办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手续7批(其中移入省许可1批,移出省手续6批),6批出省转移手续已全部得到对方省的许可。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市和个旧市按国家要求发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827.41万吨,综合利用率47.8%,比上年增长5.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1,687.79万吨,处置量2,462.66万吨。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投资21,630.1万元,完成治理项目30个,新增治理固体废物处理能力9,867吨/日。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设
昆明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正常运营;大理、保山、普洱、文山、德宏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完成投入试运行;临沧、昭通项目已开工建设;楚雄、丽江、西双版纳、怒江、玉溪、迪庆已上报国家复核。昆明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开工建设,红河、曲靖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正加快前期工作。
辐射环境质量
香格里拉县、丽江市、泸水县、大理市、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景洪市8个国控点的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环境辐射水平波动范围,昆明市的连续监测点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年测值与上年相比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 8个国控点的原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与云南省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背景值相当;沉降物中总α、总β水平无异常升高;滇池、松花坝水库水中总放浓度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8个国控点代表区域内土壤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水平处于正常环境水平;澜沧江国控断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及总α、总β无异常,为云南省江河湖水的正常放射性水平,昆明市电磁辐射水平等保持相对稳定,总体上未出现异常情况。
对省内三家Ⅰ类辐照装置、省广播电视大楼、省气象局气象雷达、昆明市草(铺)--海(埂)高压输变电工程220kV输电线路、海埂变电站等主要污染源及其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表明,各个监测点位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上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与上年比较,测值较为稳定,无异常变化。
辐射环境安全现状
全省共有放射源使用单位580家,在用放射源2,999枚,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2008年共收贮各类废弃放射源112枚。共有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849家,射线装置3,026台(套)。共有电磁辐射设备(设施)总数为109,669台(套),总功率为913,495,529.4kW,主要分布在广播电视、通信、气象、民航、电力、铁路、工业等七大行业。
全省各地的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水平均保持在天然本底范围之内,但仍有局部地区存在放射性污染。核技术运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性药品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少数核技术运用单位由于管理不当,存在安全隐患。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辐射环境监测
加强了辐射环境国控监测网络建设,全省境内增加了电磁辐射点位2个、出境断面地表水1个;完成了本身1个辐射环境自动站监测点、8个陆地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6个土壤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2个水体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和2个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3个受国家委托的I类放射源的监督监测和采样工作(监督性监测及增补源监测各1次)。
辐射环境监管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支持,加强了全省辐射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完成了全省十六个州市1,641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工作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办证换证工作;完成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申报登记工作,摸清了全省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情况;结合奥运安保和四川大地震后的核应急工作,全面开展了各项辐射安全大检查活动;严格行政审批,一共办理辐射行政许可及备案123项;积极协调并督促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实施钴源辐照室退役治理工作。制订了《2008云南省迎奥运核与辐射应急计划》,保障了奥运期间的云南省辐射安全。完成了云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一期工程(主体工程)的建设。全年收贮102枚废旧放射源,为我省的辐射环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水环境
全省15个主要城市的30个城市河流(水域)44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的断面占27.3%;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的断面占22.7%;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1.4%;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占4.5%;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34.1%。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断面占46.7%。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有机污染严重。城市河流(水域)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1个主要城市(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及5个县级市)开展监测的4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的有36个,占85.7%;不能满足要求的6个(松华坝水库、大河水库、自卫村水库、宝象河水库、纳贺水库、东山龙潭),占14.3%。
与上年相比,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好转的有3个(偏桥水库、蒙自东山龙潭、牛坝荒水库),水质下降的有9个(大河水库、自卫村水库、信房水库、纳贺水库、中山水库、勐板河水库、姐勒水库、勐卯水库、龙潭河源头),其余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
城市声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18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61.9~72.5分贝之间。六库镇最高,达72.5分贝,超过国家标准2.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的监测城市为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楚雄、景洪、大理、潞西、香格里拉、开远、蒙自14个城市;昆明、个旧为较好;六库为轻度污染;文山为中度污染。
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路段有22%的监测长度超过70.0分贝,与上年相比,有28%的监测城市交通声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比上年下降0.3分贝。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16个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46.9~59.6分贝之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有曲靖、玉溪、昭通、潞西、景洪;较好的城市有昆明、保山、丽江、临沧、楚雄、个旧、开远、大理;轻度污染的城市有普洱、文山、六库。
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声源包括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其它噪声。其中,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和交通噪声源。
区域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 44%的监测城市有所好转,50%的监测城市基本稳定。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较上年有所好转。
城市功能区噪声
在进行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的15个城市中,开远市的各种功能区全部达标,其余城市的各功能区平均等效声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与上年相比,在进行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的城市中, 0类区的昼、夜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1、2、3类区的昼、夜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均有所好转; 4类功能区的昼间声环境质量好转,夜间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城市污染物排放
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5.09亿吨,比上年增长5.1%。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86万吨,比上年下降1.8%。氨氮排放量1.68万吨.比上年增长6.2%。
空气污染物
城市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8.18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5.32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7.4%和7.4%。
城市机动车污染
全省机动车保有量4,981,130 辆,比上年增长619,362辆。城市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呈加重趋势。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建设
全省供水总量85,991.31万立方米;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37座,建有排水管道8,041公里(其中污水管道2,403公里),形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6.70万立方米/日;全省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32座,形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11,621吨/日;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61.47%;绿地率20.49%。
城市污水处理
全省污水处理总量42,320万立方米,其中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38,325万立方米,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3,99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57.84%。2008年开工建设污水处理项目40个。计划2009年开工建设污水处理项目69 个。
城市垃圾处理
全省城市街道清扫保洁面积18,725万平方米,清运城市生活垃圾570.63万吨,其中简易处理287.95万吨,无害化处理282.6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9.54 %。2008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项目51个。计划2009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项目42个。
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
完成对昆明、昭通、普洱、保山、曲靖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委托认证工作。昆明市颁布实施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及《昆明市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2,496辆公交车、252辆公务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抽测,达标率分别为90.5%和61.51%。经统计,昆明市机动车注册登记车辆为977,772辆,实施环保定期检测车辆811,497辆(其中新增82,515辆,免检车辆380,846辆),环保定期检测率为82.99%,较上年提高2.99%。
城市禁煤、禁白和烟控区、噪声达标区建设
全省禁煤工作有效推进,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烟尘控制区”不断扩大,清洁能源使用率逐年提高。昆明正式实施《昆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规定》在昆明四城区、呈贡新城内禁煤,禁燃范围由原来的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0平方公里。保山市在全省首家成功推行公交车、出租车、公用车全面使用天然气;曲靖市继续巩固于2005年在麒麟区开展并完成的主城区禁燃烟煤工作;宣威市在主城区全面实施禁燃煤工程;昭通市推广固硫型煤减少城区SO2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全省从限塑向禁塑过渡。昆明实施《昆明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管理办法》。迪庆、丽江、大理“禁白”成效进一步巩固。
全省累计建成烟控区27个,比上年新增3 个(保山、楚雄、玉溪)。昆明新增烟控区面积21.15平方公里,全省新增烟控区面积73.67平方公里,总面积达493.45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7个,比上年新增2个(保山、玉溪),新增面积 23.19 平方公里,总面积达303.19 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全省17个设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排序由高到低为:
地级市排名:昆明市、保山市、普洱市、曲靖市、昭通市、玉溪市、丽江市、临沧市。
县级市排名:个旧市、景洪市、潞西市、安宁市、大理市、瑞丽市、楚雄市、开远市、宣威市。
昆明市、安宁市、个旧市、景洪市城市政府高度重视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创模城市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良。
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完成了全省129个县(市、区)的224个城镇主要集中式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全省21个重点城市(含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及安宁、个旧、开远、宣威、瑞丽市)的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保护区划分并将划分报告上报省政府审批。
全省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复杂化,全省生态环境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自然保护区
全省共建自然保护区152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45个,州市级55个,县级36个,总面积285.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3%,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全省绝大部分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
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全省林地面积2,424.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52%。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9.91%。全省活立木蓄积15.4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9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占全国1/10,活立木总蓄积约占全国近1/8。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珠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及其它林业工程措施,全省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森林资源变化总的趋势是数量增加,质量改善,覆盖率提高。
物种及其分布情况
全省12个森林类型里蕴藏着多种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的46%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16余种,占全国总数的52.8%。
濒危物种的现状
在我国公布的401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46种8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我省各有222种和114种8类,分别占总数的55.4%和46.3%。
湿地资源的种类和面积
全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湿地1,595平方公里,湖泊湿地1,754平方公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平方公里。全省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列入 “国际重要湿地”的自然保护区有4处,即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省政府组织召开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和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国内外NGO环保组织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举办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专题讲座,普及宣传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基本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完成了云南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试点工作,以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与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指标对全省129个县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估。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物种极为丰富,其中记录有脊椎动物1,972种,高等植物18,340种;生态系统丰富和复杂,有12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445个群系、数量众多的植物群从;生物多样性评价为“高”的有15个县(区),评价为“中”的有71个县(区),评价为“一般”的有37个县(区),评价为“低”的有6个县(区)。
生态市(州)、县(市、区)创建
推进生态市(州)、生态县建设,昆明市及14个县(市、区)、峨山、易门县生态建设规划已实施;楚雄州生态州建设规划已通过技术审查;通海县、弥勒县等县正在编制生态建设规划;西双版纳州和滇西北5州市18个县启动生态市(州)、生态县建设。西双版纳州、通海县、红塔区、澄江县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云南省生态乡镇123个。
农村环境保护
开展“以奖促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108万元。编制了《云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15年)》。完成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四治一控”工作。
全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累计达77个,项目资金累计达9,97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占全省总县数的60%。2008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403.88万亩, 2008年全省各项目县累计举办不同层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653期次,培训技术人员41,231人,培训营销人员25,396人,培训农民162.9万人,发放培训资料202万份。对项目区农户发放459万份的配方卡及施肥建议卡,并结合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为345.8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全省农村户用沼气累计保有量217.8万户,农村改灶累计保有量619万户。2008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24.7万户,其中农村国债沼气投资2.7亿元,完成建设任务12.4183万户,新增农村改灶15.6666万户。
继续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全省共有93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912.13万亩;共有55家企业12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面积123.5万亩,产量达57.5万吨;共有79家企业11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面积103.66万亩,产量54.46万吨;共有18家企业2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认证面积7.07万亩,产量0.98万吨。累计“三品”认证数达到1,290个。
水土保持
认真抓好“长治”工程、“珠治”工程、西南诸河小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22平方公里,占年度计划2,400平方公里的105%,其中完成坡改梯2.05万公顷,种植水保林4.70万公顷、经济林4.91万公顷、草0.33万公顷,封育治理10.94万公顷。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6,503座(口),完成土石方量3,557.4万方。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686平方公里。全年水土保持工作共完成投资72,922.8万元。
重大生态工程
圆满完成2007、2008年两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7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2008年国家下达我省天然林管护任务17,969.3万亩,实际完成18,976.05万亩,占年计划的105.6%,落实森林管护人员32,586人。全省公益林建设任务154.08万亩,全额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
开展了纳板河、会泽黑颈鹤、大理苍山洱海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申报工作,获得国家专项资金220万元支持。
南滚河、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项目竣工验收,提高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继续争取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国家林业局批复南滚河、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1,791万元。继续实施大山包、大围山、黄连山、文山、药山、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分水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西双版纳、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工程,以及拉市海、碧塔海、纳帕海、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
湿地保护
积极争取国家湿地生态保护资金,开工建设大山包、苍山洱海、会泽黑颈鹤、拉市海、碧塔海、纳帕海、泸沽湖、海峰等湿地保护区保护工程。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一处。
环境信访
全年省级共受理群众来信303件,已办结290件,办结率95.7%;接待群众来访84批177人次,已办结84批次,办结率100%。收到人大代表建议5件、政协提案27件,已全部按要求办理完毕。
排污费征收
全省排污费共征收2.81亿元,完成全省排污费2.4亿元的征收任务,超额完成征收计划的17%。其中,上缴中央国库2,804万元,上缴省级国库11,267万元,州(市)以下国库14,029万元。
环保专项行动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全省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7,368人次,检查企业6,226家次,立案查处企业138家,结案126家,结案率为91%。全省共接到“12369”环保举报热线1,308个,受理投诉案件1,179件,办结投诉案件1,161件,结案率98.5%。
突发环境事件
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4起。其中,Ⅲ级2起,Ⅳ级1起,非等级事件11起。全省各级环境监察部门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有效进行了调查。其中6起进行了应急监测。
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
由亚洲开发银行援助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西双版纳和德钦)示范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南北经济廊道战略环评项目》,全球环境基金援助的《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瑞典政府援助的《云南省规划/战略环评能力建设项目》,英国政府援助的《云南省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示范项目》,履约项目《云南省加强地方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能力建设项目》等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世行贷款《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项目评估。申请的《中英合作—云南省排污许可证制度能力建设项目》获得批准。
成功举办了由英国驻重庆领事馆和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共同主办的“中英-云南低碳经济论坛”,交流和分享了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做法。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公布了《云南省第三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名单》36家企业,对第三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和企业所在地环保局人员57人进行了清洁生产法规及审核知识培训。23家重点企业通过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710项,当年投入资金4,800多万元,经培训936名企业员工获得内审员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相关企业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环境监督执法
向社会通报了10项环境违法违规事项;全省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实施现场监督检查36,407起,处罚金额1,359.9万元。其中省级处罚18个违法项目,处罚金额215万元;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起;行政诉讼案件1起。
出台并实施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条例》、《昆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规定》。
环保科技与标准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的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及富营养化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和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水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的论证,两个项目已启动。“十五”国家“863”项目《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圆满完成,通过了科技部主持的验收。项目开发出5项集成技术系统,建成了5项示范工程,申请发明专利31项。共安排环境科技项目40项,投入1,224万元。
泛珠江三角区域、滇沪、滇川环保合作
充分发挥泛珠合作机制,派专业技术人员携设备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环境应急监测等工作。省人民政府和段琪副省长,省环保局王建华局长率团出席了“2008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我省三家环保企业参加了本次展览。印发实施了《泛珠三角区域跨界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办法》。开展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以及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交流。
我省迪庆州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项目纳入了上海方援助计划,援助资金80万元。按计划完成了白玉兰远程教育培训任务,共有80余人参加了培训,30名城考技术人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期城市环境管理培训班。
主办了“云南四川两省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双方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拓宽了双方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两省联合开展了对泸沽湖流域、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工程环境监察工作。完成了两省跨界水域金沙江干流、泸沽湖水质同步监测任务,加强环境监测信息交流和通报。继续开展两省金沙江、泸沽湖等重点区域流域的环保科研合作。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6,813项,比上年增加了1,163项(增长20.6%),涉及固定资产投资2,151.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81.9亿元(增长28.9%);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1,348项,与上年相比增加了406项(增长43.1%)。
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的开展,共完成规划环评审查54项。依法行政,严格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对新(改、扩)建项目的“三同时”现场检查。省级共出动执法人员146人次,对化工、冶金、轻工、建材、机场、机械电子、火电、水电、房地产等九个行业的72个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三同时”现场检查,对17家违反环评及“三同时”企业进行处罚,罚款200余万元。
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行动
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同步举行了“魅力三江?七彩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型主题活动,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发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
开展了“七彩云南,我的家园”环保有奖征文活动。分别在春城晚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格里拉之声开辟了“七彩云南,我的家园”环保有奖征文专栏,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征文稿件4,700余件。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30名,优秀组织奖6个。与云南电视台合办《绿色在线》栏目荣获2008年度云南省政府社教节目二等奖和国家广电总局少儿精品栏目三等奖。《中国环境报》全年刊登云南稿件250篇。
开展了申报第四批省级绿色学校教师培训和抽查工作,完成了第四批绿色学校的评审工作,100所学校(幼儿园)被授予省级绿色学校。完成了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富士施乐环保学校”建设工作。编写、出版了七彩云南保护“绿色传播行动”系列丛书《青少年环境教育读本》。
举办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的“媒体与公众参与澜沧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云南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班。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8年,全省进入全面普查工作阶段。完成了各县(市、区)入户登记、数据初审、数据录入工作;各县(市、区)的普查数据经县级审核,州(市)、省逐层抽查后,由全省129个县(市、区)直接向国家上报了第一阶段污染源普查数据;全省各级普查机构对数据审核汇总后,按时向国家上报了第二阶段初报数据;经国家普查办确认和省政府同意,上报了全省普查最终数据。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查组对我省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了三次检查,检查中对云南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功承办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普查阶段工作会暨普查员入户普查出发仪式。
主要污染物减排
围绕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从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入手,制定减排计划,签订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全省减排工作的检查考核,建立了省级污染减排专项资金,全年完成省级重点工程减排项目118个,重点结构减排项目141个,重点管理减排项目13个。其中国电阳宗海电厂1#、2#两台20万千瓦机组、国电宣威电厂9#、10#两台30万千瓦机组脱硫项目投运,华电昆明发电厂2台1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国电小龙潭发电有限公司的6台1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提前关停,淘汰了一批水泥、化工、冶炼等落后产能,在全省制糖行业推广临沧永德糖业集团污染减排的技术和经验,一批制糖企业污染减排工程项目如期完成,有力地支撑了全省COD减排任务的完成。加大183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监测和监管力度,强化对8户装机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的现场监察,对118个省级减排工程跟踪检查,通报了一批没有按期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和运行不正常的企业。积极推进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昆明市完成了主城区污水处理系统50.4公里管网和呈贡新区排水管网建设,第七污水处理厂和呈贡县污水处理厂正加紧建设。
经国家初步核定,2008年全省SO2净削减3.2万吨,较上年削减6%,完成了减排3%的年度目标任务,比2005年下降3.9%;COD净削减0.95万吨,较上年削减3.29%,完成了2.5%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比2005年下降了1.59%。
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
加大对污染减排 “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辐射管理建设。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共投入资金13,736万元,其中环境监测12,093万元,监察机构执法建设1,595万元,主要用于提升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6个州市环境监测站的装备水平和16个县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辐射管理机构和69个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工作。
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省共完成1,937个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样品库建设工作和土样的理化无机、有机氯农药、酞酸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项目的分析测试,获得16.05万个分析数据,基本建立了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编制完成了《云南省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八个子项目工作方案》。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发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建立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制度》,组织召开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编制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年》和《滇西北地区禁止发展、限制发展和退出产业名录》。
环境信息
“365 com线路检测”开辟网上环保咨询、意见建议、投诉办理、政务公开等栏目,积极推进政务公开。“365 com线路检测”在省直部门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一,日均访问量达到2000人次。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环保局全部完成了网站建设。省、州两级环保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正式启动并成功运行。省环保厅被省政府授予“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优秀单位”。
环境保护机构与队伍建设
2008年全省环保队伍人数总计4,411人。共有127个县(市、区)成立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局。省级培训环保系统人员2,344人次。
微信
微博